保护文化遗存,让“古籍”不再“孤寂”

“通过解谜游戏认识了好几本古籍,非常棒”……近期,国家典籍博物馆沉浸式互动解谜游戏“故纸修复师·碎丹青”受到文博爱好者热捧。国家典籍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,该活动将持续至6月底。沉浸式互动解谜游戏“故纸修复师·碎丹青”是国家典籍博物馆依托“同心护珍宝聚力续华章——‘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’成果展”推出的体验活动。(6月10日《中国旅游报》新媒体)

玩家以“古籍修复工作者”的身份,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,通过推理“修复古籍”,让沉浸式互动体验“古籍文化”充满趣味,了解了古籍背后的历史,学习了古籍的修复知识。让“专业的古籍保护”成为“公众的积极参与”。如此“古籍保护”让“古籍”不再“孤寂”。

6月10日,2023年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如约而至。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,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高度重视,目的是提高全社会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沉浸式互动解谜游戏“故纸修复师·碎丹青”正切合了这种精神倡导,让文化遗存的“古籍保护”“古籍修复”“古籍利用”“古籍探索”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。

五千年的中华文明,创造了浩瀚辉煌的古籍文献,但时间的流逝让大量古籍遭受不同程度损毁。近年来,我国加大古籍保护力度,但古籍保护仍存在修复赶不上老化速度的难题,大量古籍亟待抢救。根据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的介绍,目前我国还有1000多万册古籍还没有得到有效保护。虽然古籍专业修复人员从2007年的不足百人,发展到目前的1000余人,但面对大量需要修复的珍贵古籍,仍觉如同“蚂蚁搬山”。

“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,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。“古籍保护”也罢,“古籍修复”也罢,“古籍传承”也罢,说到底,其不能只是“博物馆的事情”,不能只是“专业人士的事情”。必须借助更多社会资源、社会力量。

2023年5月16日,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,国家图书馆(国家古籍保护中心、国家典籍博物馆),字节跳动公益三方联合主办的“同心护珍宝聚力续华章——‘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’成果展”开幕式在国家图书馆文会堂举行。历时近2年,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资助的104册件古籍已全部修复完成。这次遴选了其中的39件古籍展出,包括《永乐大典》“湖”字册、《瀛環志略》《楚辞》以及系列金石拓片、黄河舆图、样式雷图档等。除了资助古籍修复,字节跳动公益行动,还积极支持古籍修复的人才培养,先后依托云南图书馆、宁波天一阁博物院、国家图书馆等机构培训107位古籍修复师。这就是“保护古籍”事业借助“社会力量”而收获的累累硕果之一。

古籍的修复保护和传承,需要找到传统文化与公众之间的“交融点”“碰撞点”,让“文化之魂”以百姓“喜闻乐见”的形态融入“生活空间”,只有产生了精神共鸣,才能让古籍文献真正得以传承利用。

毫无疑问的是,在参与“古籍修复”“古籍利用”“古籍推广”“古籍活化”的过程中,字节跳动们的积极参与有着良好价值导向,体现了古籍保护、非遗传承的时代价值。保护文化遗产,让“古籍”不再“孤寂”,需要更多“共同保护”的责任担当。

【如果您有新闻线索,欢迎向我们报料,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。报料,报料QQ:3386405712】


参考资料